文学革命与“反传统”的是是非非

6
回复
1203
查看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7-2-27 11:07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  多元世界,认识多元。

  “五四”八十周年之际,著名作家、加州大学白先勇教授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文学革命提出质疑:“《儒林外史》、《红楼梦》,那不是一流的白话文,最好、最漂亮的白话文么?还需要什么运动呢?就连晚清的小说,像《儿女英雄传》,那鲜活的口语,一口京片子,漂亮得不得了;它的文学价值或许不高,可是文字非常漂亮。我们却觉得从鲁迅、新文学运动起才开始写白话文,以前的是旧小说、传统小说。其实这方面也得再检讨,我们的白话文在小说方面有多大成就?”1 他还认为由于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,使“五四”运动后的教育、文学缺乏传统文化的继承,制造出“文化的怪胎。”

  简单地说是: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”不过,果真如此么?

  小说对我说来,始终属于闲书。学生时代,考试前夕,偷空看上一百几十页,提神醒脑,第二天混个60分就更有把握了。时至今日,或文思短路,或急事待解,一卷在手,绿叶伴读,世事置诸脑后,潜入虚拟世界,恩怨是非,感情纠葛,跌宕起伏,乐在其中。没有专门研究过小说史,对我国新旧小说的成败得失不敢妄加评论。但就我这一类不入流的普通读者而言,可有点喜新厌旧。秘密在于无论消闲解闷,还是认识社会百态、体悟人生真谛,前者的魅力和启迪远非后者所可比拟。

  这并非独特的个人经验,在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群中,认同者大有人在。

  “文学革命”以来,顶尖的小说中有没有可与四大古典小说媲美的传世之作?

  这有待时间的筛选和专家们从容讨论。但可以肯定地说:80年来,中国作家没有白吃饭,不管其创作存在什么问题,总的水平已超过号称最盛的明清543 年。

  明清两代确实有“一流的白话文,最好、最漂亮的白话文”。但那是被目为旁门左道的蒙尘珍珠。胡适等人的历史性贡献之一,是为白话文学刷洗污垢:“吾每谓今日之文学,其足与世界‘第一流’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,独有白话小说……一项。”“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。不知施耐庵、曹雪芹、吴趼人皆文学正宗,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。吾知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。”“余恒谓中国近代文学史,施、曹价值远在归、姚之上。闻者咸大惊疑。今得胡君之论,窍喜所见不孤。白话文学,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。余亦笃信而渴望之。”2 白先勇谈话的合理部分,是重述了胡适、陈独秀等人对白话小说的公正评价。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,没有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声声断喝,中国文学的面貌会怎么样?又会不会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杰士选择不登大雅之堂的“小道”——小说创作为终身事业?

  《孽海花》是公认的晚清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,不妨听听其作者曾朴的切身感受。1928年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谈到,在大清旁国行将木之际,他“有时讲到小说戏剧,大家另有一种见解,以为西洋人的程度低,没有别种文章好推崇,只好推崇小说戏剧……最好笑有一次,我为办学校和本地老绅士发生冲突,他们要禁止我干预学务,联名上书督抚,说某某不过一造作小说淫辞之浮薄少年耳,安知教育!竟把研究小说当作一种罪案。”因此,他赞扬胡适“在根本上,在环境上,看透文学有改革必要,独能不顾一切,在遗传的种种网罗杀出一条血路来……我不佩服你别的,我只佩服你这种勇决的精神;比着托尔斯泰弃爵放农,有何多让!”3 这封信不失为文化变迁的珍贵记录。新文学运动是无事生非,还是水到渠成的伟大变革?听听这位历经两个时期的著名作家的心声,不无好处。

  跳出文学圈子看看吧。如果没有文学革命推进的白话文运动,1920年政府不可能下令小学课本采用白话。于是,从小学的“国文”到大学的核物理课本均用典雅的古文编写,让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一拿起笔,立即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编译为之乎者也哉夫耳等符号,成为人们正式交往中不能逾越的文字规范,文化层次不高的大众被排除在这一交往过程之外,这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、技术、文化特别是政治和工商活动的需要吗?

  许多国家都发生过的语文合一的革命,新文化运动仅历时三年多就平和、顺利地实现了。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功勋。说这一交往工具的变革打断了中国文化传统,未免过分夸大陈独秀、胡适他们几支秃笔的力量。除非水到渠成,大小传统都难于突然打断,即使动用政权力量强行禁止,亦必化为潜流,一有机会,又将冒出地面,喧哗奔腾。同样的道理,传统中已经丧失生命力的部分,风乍起便摧枯拉朽,不论如何支撑,亦难恢复生机。文言的大众交往工具功能被白话文取代,不过是历史在推陈出新中前进的又一范例。

  尽管有种种分歧,但语言(包括书面语——文字)与思想有密切关系,是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。清末民初白话文兴起有两个主要推动力。一是随着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化,日益增多的城市居民要娱乐,要有简便的交往工具。二是以“开民智”为己任的知识分子,力图以通俗文字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知识。于是,各种“白话报”、“俗话报”应运而生,古己有之的白话小说进入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2-27 11:09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1999年6 月  1 转引自...

 1999年6 月

  1 转引自《天涯》1991年第4 期第151 页。

  2 胡适:《文学改良刍议》及陈独秀附识,《新青年》第2 卷第5 号。

  3 《胡适文存三集》附录《曾先生答书》,《胡适文集》(四),北京大学出版社19 98 年版第616 页。

  4 萧功秦:《危机中的变革》,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版236 页。

  5 袁征:《中华文化通志·学校志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 、253 页。

  6 《光绪朝东华录》(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丙午),中华书局1958年北京版,总5128页.7 《光绪朝东华录》(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丙午),中华书局1958年北京版,总5128页。

  8 张之洞、刘坤一:《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摺》,(光绪二十七年五月),《张文襄公全集》奏议卷52.9 陈学恂、田正平:《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》(留学教育),上海教育出版社199 年版,第69、7 0 页。

  10 张仲礼:《中国绅士》,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,第114-115 页。

  11 张仲礼:《中国绅士》,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,第116 页。


发表于 2007-2-27 12:35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很有史料性呀!

很有史料性呀!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2-27 12:56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那是呀 [em02]

那是呀
发表于 2007-2-28 00:14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恩 对 在我看来 你一定是个文学家...

恩 对 在我看来 你一定是个文学家
要不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
不象我们 连个边都搭不上
只是写写心里的感受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3-1 20:43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谢谢了

谢谢了
发表于 2007-4-19 12:27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[em07]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注讷河,关注nehe.com.cn
微信&QQ号

3623459

周一至周日9:00-23:00

反馈建议

3623459@qq.com 在线QQ咨询

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